虛假廣告罪的四要件
發表時間:2020-11-25 20:17:46 來源:南京刑事律師網 閱讀: 1106次今天南京刑事律師網的南京辯護律師帶來主題是關于:虛假廣告罪的四要件,希望能幫助大家。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正當的交易活動和競爭活動。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條規定,商品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遵循自愿、平等、誠實信用原則的正當活動是受法律保護的。《廣告法》第5條規定,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應當遵循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廣告是商品經濟的產物。當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廣告作為傳播信息、指導消費、促進銷售的工具,作為商品生產者與銷售者聯系消費者的紐帶,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隨著廣告業突飛猛進的發展,虛假廣告卻紛紛粉墨登場,嚴重干擾了國家對廣告的管理秩序,侵犯其他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為了保障廣告事業的健康發展,發揮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的作用,1987年12月1日國務院頒發了《廣告管理條例》、1988年1月9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了《廣告管理條例施行細則》,1993年9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并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法》,1994年10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又通過了《廣告法》。這些法律法規對我國廣告市場的管理秩序,起到了規范作用。而虛假廣告的行為正是侵犯了法律所保護的商品交易的正當活動的社會關系。為了保障公平競爭,保護商品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就必須運用刑罰制裁虛假廣告的行為。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和廣告發布者,實施了情節嚴重的虛假廣告行為。構成本罪在客觀方面的前提條件必須是違反國家廣告管理法規的行為。廣告管理法規主要指:國務院于1987年10月26日發布的《廣告管理條例》、1988年1月9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的《廣告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以及1993年9月2日人大常委會通過、同年12月1日實施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1994年10月27日通過、1995年2月1日起施行的《廣告法》等。沒有觸犯廣告管理法規或者雖然觸犯廣告管理法規,但行為情節尚不屬嚴重的,則不構成本罪。
虛假廣告罪的行為在客觀方面的主要表現是利用廣告作虛假宣傳。所謂利用廣告作虛假宣傳,是指所利用的廣告中具有虛假的、不真實的內容,對商品的性能、質量、用途、價格、有效期限、產地、生產者、售后服務、附帶贈品的允諾等以及對服務的內容、形式、質量、價格、允諾等作不符合事實真相的宣傳,以假充真,以無冒有。具體如商品或服務的質量、技術達不到廣告所宣傳的質量、技術標準,以假充真,以劣冒優;不具有廣告所宣傳的功能,如講有保健功能,實際沒有,講能治病卻不能治病等;購買商品或支付服務報酬與所宣傳的價格、報酬不符,說價廉物美,實質價格高昂;故意夸大產品或服務的影響,如產品本只在省內銷售卻說已享譽全球,產品本賣不出去嚴重滯銷,卻說供不應求,深得消費者喜愛等;偽造宣傳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功能等內容所憑借的他人言論、證據如數據、統計資料、文摘、引用語、調查結果、獲獎證明等;所宣傳的商品或服務不存在;等等。就行為方式而言,也是多種多樣,如廣告主偽造有關文件,提供不真實、不合法、沒有效力的能夠確認廣告內容真實性的證明,唆使廣告經營者作虛假設計、制作,指使廣告發布者作虛假發布或以高價發插刊廣告等。廣告經營者明知他人要求制作、設計的廣告內容虛假仍然制作、設計,或不查驗有關證明文件、核實廣告內容。廣告發布者違反有關規定,不認真核實內容的真實性或明知內容虛假仍決意發布。發布,既可以通過電影、電視、廣播、報紙、刊物等向社會廣為散布,讓不特定公眾知悉其內容;也可以采取樹立廣告牌、橫掛廣告橫幅、樹立廣告立體圖案、書寫廣告語、散布廣告傳單等各種各樣的方式,只要能使不特定的多人知道其所宣傳的內容,不論其形式如何,都可以本罪的發布廣告行為論處。
本罪屬情節犯,其不僅要求具有違反國家規定,利用虛假廣告對商品或服務作虛假宣傳的行為,而且還必須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才能構成本罪。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違反國家規定,利用廣告為非法集資活動相關的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宣傳,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本條的規定,以虛假廣告罪定罪處罰:(1)違法所得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2)造成嚴重危害后果或者惡劣社會影響的;(3)二年內利用廣告作虛假宣傳,受過行政處罰二次以上的;(4)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明知他人從事欺詐發行股票、債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擅自發行股票、債券,集資詐騙或者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等集資犯罪活動,為其提供廣告等宣傳的,以相關犯罪的共犯論處。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的規定,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違反國家規定,利用廣告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宣傳,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1)違法所得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2)給單個消費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5萬元以上的,或者給多個消費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累計在20萬元以上的;(3)假借預防、控制突發事件的名義,利用廣告作虛假宣傳,致使多人上當受騙,違法所得數額在3萬元以上的;(4)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兩年內因利用廣告作虛假宣傳,受過行政處罰2次以上,又利用廣告作虛假宣傳的;(5)造成人身傷殘的;(6)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特殊主體,即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和廣告發布者。所謂廣告是指商品經營者或者服務提供者承擔費用,通過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間接地介紹自己所推銷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務的商業廣告。所謂廣告主,是指為推銷商品或者提供服務,自主或者委托他人設計、制作、發布廣告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所謂廣告經營者,是指受委托提供廣告設計、制作、代理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所謂廣告發布者,是指為廣告主或者廣告主委托的廣告經營者發布廣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經濟組織。
本罪主體既可以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只能是故意,而不能是過失。從廣告主方面看,明知自己的虛假廣告行為違反了廣告管理法規規定的廣告內容的真實性,從而積極實施了這種行為,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欺騙用戶和消費者,以達到牟取巨額非法利益的目的。從廣告經營者看,構成虛假廣告罪,既可以是直接故意,又可以是間接故意。例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4條第2款規定:“廣告經營者在明知或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制作、發布企業假廣告”,這里在“明知”的情況下所實施的代理、設計、制作、發布虛假廣告情節嚴重的行為則構成直接故意犯罪。在“應知”的情況下實施的代理、設計、制作、發布虛假廣告情節嚴重的行為則可能構成間接故意犯罪。因為所謂“應知”和“明知”不同,它是法律規定的一種推理當事人的應當知道,即根據當事人已知的某些事由推出應該知道的結論。在此情況下當事人的心理態度一般是放任,而不是希望,所以屬間接故意犯罪。從廣告發布者看,構成虛假廣告罪,也是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間接故意。依《廣告法》第7條之規定,廣告發布者不得發布內容不實或者證明文件不全的廣告,其應根據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查驗有關證明文件,核實廣告內容。廣告發布者在不查驗有關證明文件等情況下發布虛假廣告,為間接故意。廣告發布者亦有在直接故意的心態的支配下發布虛假廣告的。
以上就是關于:虛假廣告罪的四要件的內容,如有其他疑惑,可以隨時咨詢我們的刑事律師團隊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