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定醉駕情節較輕及如何適用緩刑?
發表時間:2017-11-06 16:22:30 來源:刑事律師網 閱讀: 1192次醉駕人刑后,各地法院對在醉駕案件中如何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有不同認識,突出表現為緩刑適用的寬嚴尺度把握不一致。一種意見認為,立法上將醉駕入刑,目的是從嚴懲治此類危險駕駛行為,若對被告人宣告緩刑,會使得“刑不如行(政處罰)”。即,醉駕人刑前可以對醉駕者處以15日以下行政拘留,醉駕人刑后反而不用“坐牢”,入刑效果大打折扣。為有效遏制、預防醉駕犯罪,原則上對被告人均應判處實刑,以體現刑罰的嚴厲性。另一種意見認為,危險駕駛罪本屬輕罪,既然造成死亡、重傷等嚴重后果的交通肇事罪等犯罪都可以依法適用緩刑,對未造成嚴重后果的危險駕駛罪卻一般不適用緩刑,情理和邏輯上均難以說通,客觀上也會造成危險駕駛罪與其他犯罪之間的量刑明顯失衡。對被告人宣告緩刑,并不等于將其釋放,其在緩刑考驗期內犯新罪將被撤銷緩刑并數罪并罰。被告人留下犯罪記錄,對其工作、生活等將產生終身影響,實際法律后果比醉駕入刑前的行政處罰更為嚴厲。
由于存在上述爭議,導致案件處理存在地區差異,各地緩刑適用極不均衡,有的地方一律從嚴,有的地方又失之過寬。以2013年上半年為例,北京、內蒙古、廣西等地的緩刑率不到20%,其中北京生效判決575件,只有1件宣告緩刑;云南、重慶、江西、陜西等地的緩刑率則超過60%,其中云南高達83%。另一方面,緩刑的適用率整體不高。據統計,2012年,全國法院審結醉駕案件7. 09萬件,其中,宣告緩刑2.11萬件,緩刑率為29. 8%,略低于同期全國刑事案件平均緩刑率30. 8%,遠低于同期交通肇事案件緩刑率。2013年,全國法院審結醉駕案件9. 01萬件,其中,宣告緩刑2.85萬件,緩刑率為31. 6%,略高于同期全國刑事案件緩刑率30. 8%,但仍遠低于同期交通肇事案件緩刑率。
我們認為,應理性地看待醉駕案件的緩刑適用問題。其一,非監禁刑是 我國從寬處理法律制度的關鍵組成部分,是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重 要體現,緩刑是適用最多的非監禁刑,醉駕案件的緩刑適用不能脫離這一基 本刑事政策。其二,醉駕人刑后,每年全國有數萬人因醉駕成為犯罪分子, 數量僅次于犯盜竊、故意傷害的罪犯。這些人絕大部分是遵紀守法、沒有前 科劣跡的普通公民,年齡主要集中在20歲至45歲,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居 多,大部分有穩定工作,是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對其判處實刑雖有一定的威 1隈效果,但有違輕刑的教育改造功能,客觀上也會大量增加社會對立面,不 利于化解社會矛盾和維護社會長治久安。因此,對醉駕案件是否適用緩刑應 充分考慮被告人這一身份特征。其三,從緩刑的適用對象看,是被判處拘役、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說明其所犯罪行本身并非情節十分惡劣,故 法院在考慮對犯罪分子是否適用緩刑時,最終著眼點還在于其有無再犯罪的 可能性,預測能否通過緩刑就能實現對其教育改造的刑罰目的。具體到醉駕 案件'只要被告人系初犯、偶犯,未曾因酒后駕駛受過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追 究的'就有適用緩刑的余地。其四,在醉駕入刑之初,為體現從嚴懲處醉駕 的政策精神,對醉駕案件的緩刑適用應堅持“以嚴為主,適當從寬”的原則。 其五,應統一醉駕案件的緩刑適用標準,避免寬嚴失度。
綜上考慮,建議對醉駕案件的緩刑適用,可結合《意見》第二條從重處罰的規定,確定緩刑適用的標準。具體說明如下:
一是對于具有《意見》第二條第(一)項情節的,區分情形適用緩刑。(1)對于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原則上不適用緩刑;造成交通事故致人輕微傷以上的,從嚴適用緩刑;其他情形可酌情適用緩刑。主要考慮是:實踐中,犯交通肇事罪致人重傷、死亡等嚴重后果,被告人積極賠償取得被害方諒解的,大多宣告緩刑。而犯危險駕駛罪(醉駕)發生交通事故多為車輛剮蹭等輕微財產損失,或者致人輕微傷以下傷害,①被告人大多積極賠償并取得被害方諒解,若一律不適用緩刑,打擊過于嚴厲,亦明顯與交通肇事罪的處罰失衡,故可區分情形適用緩刑。醉駕造成事故后逃逸的,情節惡劣,反映出被告人悔罪態度較差,應從嚴懲處,故原則上不適用緩刑。(2)造成交通事故,同時具有《意見》第二條第(二)至(六)項情節之一的,原則上不用緩刑。
二是對于具有《意見》第二條第(二)至(五)項的單項情節的,可酌情適用緩刑;具有兩項以上情節的,從嚴適用緩刑。主要考慮是:這四項從重處罰情節均是危險性較高的醉酒駕駛機動車行為,鑒于未發生實際危害后果,可酌情適用緩刑;但被告人同時具有兩項以上情節的,說明該駕駛行為的危險性極高,也一定程度反映了被告人的主觀惡性,適用緩刑應從嚴掌握。 三是對于具有《意見》第二條第(六)項情節的,從嚴適用緩刑;且具有該條第(一)至(五)項情節之一的,原則上不適用緩刑;對于具有《意見》第(七)項情節的,原則上不適用緩刑。主要考慮是:這兩項從重處罰情節均是反映被告人主觀惡性較大的情形,或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或是不思悔改再犯,故適用緩刑應從嚴掌握。
以上內容供參考,刑事法律服務專業性強,請咨詢專業刑事律師事務所,資深刑事律師咨詢電話15695295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