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四肢損傷重傷二級之骶叢神經或者坐骨神經損傷
發表時間:2020-11-27 10:22:34 來源:刑事律師網 閱讀: 924次骶叢神經或者坐骨神經損傷,遺留肌癱(肌力3級以下)
本條款中規定了兩種損傷,都要求具備神經損傷后所導致的肌癱達到肌力3級以下的程度。
一、骶叢神經損傷,遺留肌癱(肌力3級以下)
腰骶神經損傷包括腰骶神根和腰骶神經叢的損傷,是指各種病因所致的腰骶神經根及腰骶神經叢的神經干損害,比較常見的病因有:(1)脊柱外傷、腰椎間盤突出、腰骶關節炎、椎管狹窄及脊椎的結核或腫瘤等;(2)感染中毒、蛛網膜粘連、血管畸形等;(3)盆腔及下腹部手術損傷、妊娠后期子宮壓迫等。不穩定性骨盆骨折時也可發生損傷,骨盆后環斷裂時也有并發骶腰叢神經損傷的可能。
1.臨床檢查:臨床神經檢查注意腰。根以下(會陰、臀部和下肢)運動、感覺的功能檢查和直腸、膀胱、括約肌功能及肛周感覺檢查。由于骨盆骨折時合并的神經損傷常因患者伴發頭部損傷、插管和使用鎮靜或麻醉藥物的影響難以評價,仔細檢測評價直腸和膀胱功能可以排除骶叢神經損傷。
2.損傷后的主要臨床表現:神經損傷的重要表現是受損神經分布區的感覺和運動障礙。神經受損程度不一,從暫時性的麻痹到運動和感覺完全喪失,這常和骨折脫位的嚴重程度有關。對胴繩肌、踝背屈肌無收縮和大腿后、小腿外后及足部痛覺遲鈍者則診為坐骨神經成分損傷;對股內收肌麻痹及大腿內側痛覺減退者即為閉孔神經成分損傷;對傷后膀胱功能障礙,遠期遺有勃起功能障礙者,則可診斷為骶神經支或馬尾神經損傷。
但由于受損神經可以是盆腔內各神經(為閉孔、陰部內),也可發生在組成各神經的腰骶于或腰,.,、骶神經前支,此外神經損傷又多為擠壓或牽拉所造成的不全損傷,因此,僅根據臨床檢查多難于確定神經定位和定性診斷。
3.電生理學檢查:肌電圖檢查既可確定神經損傷的有無,又可為神經損傷的定位和定性診斷提供依據。因此,對涉及后環的骨盆骨折除應仔細進行臨床神經學檢查外,若有條件應考慮做肌電圖、體感誘發電位( SEP)、運動誘發電位(MEP)檢查,及早發現和確診合并的神經損傷。
4.影像學檢查:一般在傷后3周行脊髓造影。但有學者認為脊髓造影不做常規檢查,因與臂叢根性撕脫傷不同,骶段較少有造影劑溢出至椎間孔外側,腰段即使有外溢也并不代表神經根完全撕脫。X線平片、CT、CTM、MRI有助于了解骨盆骨折平面、骶骨垂直骨折、骶髂關節脫位、腰骶管斷裂、椎間盤病變及節前根性撕脫等。
5.骶叢神經損傷的司法鑒定要點:暴力損傷后,有下肢肌力減退、反射消失、感覺障礙,但不能用單一神經根或周圍神經損傷所致解釋,損傷平面位于骨盆內。所有涉及骶髂關節的骨盆骨折患者只要病情允許,均應進行全面的神經檢查。電生理學、診斷性影像學檢查在評價、確診患者傷情中起著重要作用。MRI是一種首先的無創技術,脊髓造影僅用于MRI陰性時。
另外,對于不穩定性骨盆骨折,包括已經骨折手術復位固定或下肢截肢但仍存在頑固性疼痛的患者,要考慮有腰骶神經根撕脫的可能。
二、坐骨神經損傷遺留肌癱(肌力3級以下)
坐骨神經損傷多見于刺傷、槍彈傷,骨盆骨折和髖關節脫位亦可引起不完全性損傷。坐骨神經損傷致其所支配肌肉癱瘓和皮膚感覺障礙。
司法實踐中,有許多的傷者傷后的主訴為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大多數是由于坐骨神經行徑途中附近結構病變侵犯了坐骨神經。常見的有外傷引起的腰椎間盤突出,妊娠后期膨大的子宮壓迫、子宮和附件炎、臀部肌肉注射部位不恰當,把刺激性的藥物注射至坐骨神經干而引起神經的化學性損傷。少數患者可因脊椎椎管內腫瘤,脊柱、骶骼關節、髖關節的外傷、結核、炎癥、腫瘤而引起。以上叫做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另有少數患者找不到明確的原因,往往在受涼后或在潮濕的環境中久居而發病叫做原發性坐骨神經痛或坐骨神經炎。
坐骨神經痛多見于中老年男子,以單側較多。起病急驟,首先感到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或者在發病前數周,在走路和運動時,下肢有短暫的疼痛。以后逐步加重而發展為劇烈疼痛。疼痛由腰部、臀部或髖部開始,向下沿大腿后側、胴窩、小腿外側和足背擴散,在持續性疼痛的基礎上有一陣陣加劇的燒灼樣或者針刺樣疼痛。夜間更嚴重。
坐骨神經痛不能當然地被認定為坐骨神經損傷,對確診的坐骨神經損傷一定要有客觀的檢查來證實,主訴或者是有醫療機構的病歷記錄不能作為鑒定的依據。
三、損傷程度評定要點
1.有坐骨神經損傷史。
2.膝關節屈曲無力,小腿及足部肌肉麻痹,呈垂足畸形。
3.第一趾屈伸運動及踝關節背屈、跖屈運動功能喪失。
4.小腿后外側及足部皮膚感覺障礙,部分損傷時有疼痛癥狀。
5.肌電圖檢查:能確診神經損傷,并可判斷神經恢復情況。
6.傷后醫療終結時間結束后仍遺留神經損傷所支配肌肉癱瘓,并達到肌力3級以下。
以上內容供參考,刑事法律服務專業性強,請咨詢專業刑事律師事務所,資深刑事律師咨詢電話15695295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