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審后一定判緩刑嗎?不一定
發表時間:2024-10-08 13:59:08 來源:刑事律師網 閱讀: 279次過去認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取保候審,一般會判緩刑(構成犯罪的前提下)。這種觀點,曾經大致是對的,但正在變得越來越“不對”??梢赃@么說,取保候審代表判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不同的罪名,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地區,取保候審與緩刑的關系都不同。這使得我們關于取保與緩刑關系的討論,必然不會有統一、精確的結論。
筆者統計了142份行賄罪裁判文書。結果顯示,142個案件中有92人在審前被取保候審,這92人中有90人被判處緩刑。
這意味著,在行賄罪中,一旦被取保候審,最終判緩刑的比例高達97.8%,呈現出極強的正相關關系。
然而,近年來,取保候審與緩刑的此種強正相關關系,正在被打破,這是取保條件與緩刑條件不同的必然結果。
最高人民檢察院近期發布的5起檢察機關貫徹少捕慎捕慎訴刑事司法政策典型案例中的廖某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非法狩獵案為例,檢察機關認為“廖某雖然犯罪情節嚴重,依法可能判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其主觀惡性不大,且有自首情節......本案證據已基本固定”,對其取保候審不會產生逃跑、毀滅證據的社會危害性,決定對廖某不予批準逮捕。
后檢察院對本案提起公訴,并提出了五年六個月的量刑建議,法院采納了該量刑建議。(詳見最高人民檢察院微信訂閱號:《廖某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非法狩獵案》)
近年來,檢察機關出臺了數量繁多的刑事司法政策文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內容之一是“降低審前羈押率”(大致意味著提高取保候審率)。
審前羈押率,是指案件判決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羈押的比例。為了與提起公訴前的羈押率有所區別,我們可以將審前羈押率拆分為兩個概念:第一個是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前的羈押率,即訴前羈押率;第二個是法院判決前的羈押率,即判前羈押。
最新數據顯示,全國檢察機關2021年1月到10月的不捕率為29.9%,且不捕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近期,刑事案件的審前羈押率可能會降低到50%。
這意味著,在刑事案件判決前,大概有一半的人將處于取保候審狀態。
假如取保候審率是50%,而緩刑率維持不變(假設是25%),意味著即便取保候審,也僅有50%的概率判處緩刑,而剩余的50%將被判處實刑。
從這個角度看,取保并不意味著判緩刑。
附取保后判實刑的案例(均為筆者所見的咨詢案例,非筆者承辦)
1、一起敲詐勒索案,咨詢筆者時取保,案件在檢察院,開始準備委托,后告知已經找了關系,沒事了。最近突然打我電話,說案子開庭,建議緩刑,正常來說,應該也沒事了。今天她老公打我電話,說人已經被公安帶走關進了看守所,看來緩刑變實刑了。
2、昨天咨詢的一起幫信案,嫌疑人是個剛剛畢業學生,目前取保候審,案子已到法院,建議量刑一年四個月。問我可以爭取緩不?我了解下來認為不行,可以爭取實刑從寬。當事人說和家里商量。
3、一起廣西開設賭場案件,嫌疑人告訴我,他身邊也有一起類似案例,前期取保,后面判了二年多實刑,他現在也在擔心類似的結果。
總之,應該破除“取保即緩刑”的陳舊觀念,對取保案件持一種更為謹慎的預期。同時做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工作,避免判決實刑時產生的巨大落差,這對當事人來說可能是一種難以承受之重。
這也意味著現在的刑事辯護不可預測性更強,需要律師更高的專業能力才能應對。
以上內容供參考,刑事法律服務專業性強,請咨詢專業刑事律師事務所,資深刑事律師咨詢電話15695295888。